百年前,一場浩渺的覺醒之風,自華夏大地呼嘯而起。那是1919年的暮春,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如巨石投入死寂的湖面,激起千層浪。青年學生們率先沖破沉默,以無畏之姿,掀起五四運動的驚濤駭浪,這股覺醒的風,就此吹散了舊時代的陰霾,開啟了中國歷史嶄新的篇章。
彼時的中國,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列強虎視眈眈,肆意瓜分國土。在這至暗時刻,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們,懷著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涌上街頭。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聲音響徹云霄,如利劍劃破長空。這聲聲吶喊,承載著對祖國獨立的渴望,對民族尊嚴的捍衛,是覺醒之風最初的呼嘯。
覺醒的風,是思想解放的勁風。《新青年》雜志如思想的號角,在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驅的引領下,傳播著民主與科學的理念,讓新思想的種子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胡適倡導白話文運動,打破文言文的壁壘,讓知識的傳播更加廣泛。無數青年在這股風中,掙脫封建禮教的枷鎖,不再被舊觀念束縛,開始用新思維審視世界,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他們在書齋中熱烈討論,在報刊上激揚文字,為中國的思想解放注入強大動力。
覺醒的風,是愛國抗爭的狂風。面對北洋政府的軟弱無能,青年們毫不畏懼,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國家的忠誠。他們組織罷課、罷工,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游行隊伍中,有學生被捕,但這并沒有讓他們退縮,反而激發了更多人的抗爭熱情。這種愛國精神,感染著全國人民,各界人士紛紛響應,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帝反封建力量,讓列強和反動勢力感受到中國人民的覺醒與不屈。
百年后的今天,覺醒的風依舊勁吹。在科技創新領域,青年科研人員接過先輩的接力棒,不斷探索未知。“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齡30多歲的科研團隊,他們用智慧和汗水讓中國航天邁向新高度;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無數年輕干部扎根基層,帶領群眾發展產業、擺脫貧困,黃文秀等年輕的身影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他們用青春詮釋著責任與擔當;在體育賽場上,蘇翊鳴、谷愛凌等青年健兒奮力拼搏,在冬奧會等國際賽事上為國爭光,展現中國青年的風采。
覺醒的風,吹過百年,從未停歇。它見證了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更應傳承五四精神,在覺醒的風中砥礪前行,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讓這股覺醒的風,吹得更猛更遠,吹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
|
陜公網安備 61058102000140號